|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关于对旅游翻番战略的思考

关于对旅游翻番战略的思考

关键词:旅游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本地文化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chenglei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15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实现旅游翻番战略的重要意义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以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灵魂,以发达的旅游产业为引擎,推动鄂西地区资源整合、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性和机遇性,积极响应和应对这一重大战略机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参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机制。特别是2008年12月25日,召开了全市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旅游工作会议。在会上,市委书记陈天会提出了要“大办旅游,办大旅游,力争用三至五年,确保全市的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和旅游从业人数三个翻一番,把十堰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的战略部署。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市情重新认识后对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布局,是对省委、省政府鄂西生态旅游圈战略的目标化、具体化,是加快十堰旅游产业发展的进军号和动员令。只有统筹全市经济、文化、生态、旅游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大品牌,构建旅游产业体系,培育产业链条,才能实现三个翻一番、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
   旅游翻番战略目标的现实依据
   十堰旅游业自1980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开发建设武当山,成立武当山风景区建设领导小组,并拨专款修建武当山专用公路,迈出了十堰旅游发展的第一步,距今已近三十年。三十年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特别是省委省政府2003年武当山现场办公会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打造国际旅游城的目标,大力实施政府主导的大旅游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大旅游品牌,旅游产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亿元,旅游从业人数3.2万人。到2008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8亿元,旅游从业人数5.3万人,分别比五年前增长了1.3倍、1.6倍和58%,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比例达到8%。要实现翻番目标,就是要在201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亿元,旅游 从业人数1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3%。真正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依据。
   1、旅游业的广阔前景。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必将形成对旅游需求的支撑性增长。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即开始迅猛发展,成为生活消费的主要内容;突破2000美元后,大众的旅游消费能力将迅速增强,出游成为重要选择;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就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2600美元,到2013年,人均GDP将突破3000美元,旅游业将进入爆发式的增长阶段。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3年,我国入境过夜游客将达到8千万至1亿人次,国内旅游将达到25亿人次,人均出游近2次,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这为十堰的旅游发展和翻番战略提供了可能。
    2、绝佳的发展机遇。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滞缓、面临困境,但相对于十堰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却未尝不是一个机遇。首先是国家为了保8%以上的增长速度而确立的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发展机遇;其次是省委省政府正在实施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机遇;第三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政策扶持机遇;第四是十堰交通状况和区位条件即将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机遇。这些机遇除了扩大内需是全国性政策,其他的机遇都似乎是专为十堰的发展度身量制,实在是厚爱有加。不仅仅是旅游,整个十堰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是占天时、得地利、顺民心,是千载难逢的绝佳机遇。
    3、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十堰市拥有武当山、丹江水和汽车城三个世界级的精品名牌。武当山是国际著名风景名胜区,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先后获得“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最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和“首届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目的地”等荣誉称号。丹江水库是国家重点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地,大坝加高后,水库总面积660.1平方公里,仅次于三峡库区。烟波浩淼的水面,优质纯净的水质,星罗棋布的岛屿,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与华北广大受水区人民群众唇齿相依的联系,举世无双的政治、经济和生态效益,必将使其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十堰是全国闻名的商用车之都,是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十堰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就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20世纪以后,随着历史科学研究的深入,大量地下考古资料的出土,学术界才逐渐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很可能呈“多元一体”的状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且要早于黄河流域。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1985年在重庆巫山县龙骨坡发现的距今204万年的“巫山猿人遗址”和1989年在湖北郧县学堂梁子发现的距今100万年以前的晚期“直立人”“郧县人遗址”以及2008年10月28日在郧西白龙洞发现的距今80万年以前的古猿人用火遗迹,它们分别比作为黄河流域文明起源说的主要证据——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60万年的“北京猿人遗址”要早140多万年、60多万年和20多万年。这些遗址的发现,全世界的专家学者都一致认为“全球最早的人类出现在中国(巫山县)”它“改写了中华文明起源史”!而这三个遗址都处在长江——汉江流域,它们在古代都属于一个区域——庸国。这里是女娲及其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中华民族的创世文化中,传说中的三皇:伏羲、神农、女娲(还有祝融)都在这里找得到他们活动的足迹,留下了很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有专家认为“以竹山为核心的堵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如此富集、深厚的历史渊源是祖先恩赐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十堰的文化底蕴深厚、冠绝中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为“中华诗祖”的伊吉甫就是房县人,并安葬于房县青峰山;中华第一奇书《山海经》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上庸国的史书;我国的第一部天文历法《容成历》就诞生在这里;这里还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祖籍地;被誉为汉民族创始史诗的《黑暗传》也是在这个区域发现的。著名学者张良皋在他的《巴史别观》中指出:“上庸文明和已经发现的三星堆文化、玛雅文化一脉相承。先秦时代许多文化之迷包括四灵、十干、五行、八卦以及楚文化、巴文化都与庸国息息相关。道教盛言四灵、五行、八卦,因而庸国也是道教的原生地。庸国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从文化遗存来看,十堰地区是仰邵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融合交汇的地方。这一区域是巴文化的发源地,而巴文化是楚文化的基础,楚文化是汉文化的前身,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这种文化的衍生和传承关系在学术界已成定论。这不仅是十堰地区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十堰地区物华天宝,精品荟萃,有丰富的旅游产品资源。著名的有绿松石、米黄玉、黄金、白银、奇石、根雕、盆景、绿茶、魔芋、山野菜、中药材、民间工艺品、武当武术用品、宗教用品等,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通过对这些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形成产业链条,构建产业体系,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上发挥支撑作用。
放眼世界,向十堰地区这种名山、秀水、车城相得益彰,历史、文化、地产融为一体的旅游资源赋存,完全可以说是全国仅有、世界罕见的,必将在国际旅游界产生震撼性效果和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4、指日可待的交通优势和显而易见的区位优势。十堰地处内陆腹地、中国版图的心脏部位。为秦岭、巴山、武当山山系和秦岭地台与杨子地台的结合部位。山高坡陡、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一直是困扰十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更是套在十堰旅游业脖子上的绞索!但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加大投资、拉动内需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实施,将给十堰地区的交通状况带来更本性的变化,由劣势转为优势。由一个飞机场、二个码头、三条铁路、四条高速公路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民间昵称“铁公鸡”)将在三、五年内建成,正可谓“交通困境过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旅游产业当拿云,十堰腾飞日可待。”
     十堰还处在鄂豫陕渝四省市毗邻地区结合部,是该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距武汉、郑州、西安、重庆均为500公里左右,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作用,与神农架、三峡等国际著名景区山水相依。这种区位优势也必将带来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5、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2008年,十堰地区游客总数是921万人,其中省外的游客占游客总量的48%,主要来自河南(29%)、陕西(10%)、北京(4%)、广东(2%)、江西(1%)、山西(1%)、四川(1%)等地;省内游客占总人数的52%,主要来自武汉(23%)、襄樊(15%)、随洲(7%)、荆州(7%)等地。海外游客占总量的5%,而亚洲地区游客占海外游客总量的73%,主要来自台湾(40%)、香港(15%)、澳门(4%)、日本(7%)、韩国(7%)。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随着“铁公鸡”的腾飞和一批精品景区景点的投入运营,不仅现有的客源市场能够巩固和增强,而且国内国际还有巨大的潜力。到时候海外华人华侨到女娲山寻根祭祖的,国内外到汉江流域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到武当山学习武术和道教文化的,京津等广大华北受水区到丹江来饮水思源的,必将有较大幅度地增长。西安2008年的游客近五千万人,高速路开通后到西安只要二个多小时,到时即使只有五分之一的游客来登武当山、饮丹江水、看汽车城,然后再探神农架、游长江三峡,这就是一千万人(目前还不到一百万人)。到2013年实现游客人数翻一番的目标可以说易如反掌!
    实现翻番战略目标的主要措施
    尽管目前我们已具备了诸多有利因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加强的地方,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1、领导重视、政府主导是关键。实现旅游翻番是一场艰巨的攻坚战役、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领导重视,大员上阵,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这也是“四川”和“滦川”的主要经验)。这就要求各个层面的党政一把手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抢抓发展机遇和办大旅游、大办旅游的意识。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周密部署、行动上具体到位,统筹各个方面的力量,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发展旅游;二是要抓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编制总体规划、区域性规划和专项规划,形成规划体系,并力争纳入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要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扶持,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培育市场主体。
    2、旅游“六要素”配套建设是基础。要大办旅游、办大旅游,实现三个翻一番,归根结底要靠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配套建设。六大要素,不可偏废,缺一不可。“吃”要风味独特、回味无穷,“住”要方便舒适、宾至如归,“行”要安全快捷、通达顺畅,“游”要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购”要品种繁多、物美价廉,“娱”要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只有六要素综合配套完善,才能拉长旅游线路、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体系,实现三个翻一番目标。
    3、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是重点。精品名牌是能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具有龙头的带动效应和旗帜的号召作用。任何行业、任何产业要想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就必须要树立质量意识,走精品名牌之路,这在旅游行业尤为重要。旅游行业的精品名牌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精品景区。精品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和动力,也是一个区域旅游产业集群中要优先发展的重点。它包括历史遗留(或自然形成)和新开发建设的景区。对十堰地区来说,这方面既是薄弱环节,又是潜力所在。历史遗留下来的主要是武当山,这也是目前十堰地区旅游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和旗帜。我们的潜力和优势就在于新开发建设的景区景点。除了丹江水、汽车城外,还有竹山的中华母亲山女娲山、上庸古文明和武陵峡桃花源,房县的中华诗祖伊吉甫、野人之迷和流放文化,郧县郧西的古人类遗址、恐龙博物馆,以及整个十堰地区的中华创世文化、诗经楚辞文化。每一个都堪称是国家甚至世界级的精品名牌。这些品牌既有山又有水,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历史文化,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如此富集的旅游精品资源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只要能抓住机遇、尽快开发,一定能带动十堰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和整体腾飞。二是精品线路。精品线路是旅游业发展的脉络和骨架。从十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就是要以武当山为核心,打造三条重点线路。即:向东到均县镇、土台乡、丹江口城区南北两岸,延伸到河南,打造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向西经十堰城区、郧县恐龙遗址国家地质公园、郧西五龙河,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区,并延伸到西安;向南经武当南神道到房县,整合野人洞、野人谷、温泉及武陵源、十八里长峡等,打造南部生态休闲旅游区,并延伸到神农架、大三峡。向游客提供特色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三是精品地产品。精品地产品是旅游业的延伸和放大。其实质就是围绕旅游“六要素”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和高端产品,重点拓展购物、娱乐等消费环节,拉长产业链条,打造旅游产业集群,最终形成旅游支柱产业。
    4、交通网络建设是支撑。旅游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异地活动,快旅慢游”。这就对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外要有“铁公鸡”内联外畅,对内也要有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整个区域要建成快速循环通道,形成一个整体。
    5、节庆活动是平台。节庆作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集体文化记忆的符号和载体,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纵观世界上的节庆活动,真正便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注重做文化这篇大文章。如巴西狂欢节、德国啤酒节、西班牙斗牛节等。他们都是旅游大节,同时又是文化大节,这些节庆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当地独具魅力的文化为卖点,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参与。从而把节庆活动做的很大,很有影响力,成为世界的节庆品牌。节庆活动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孕育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经济活动。举办节庆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招商引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发展节庆产业、发展节庆经济势在必行。不仅要通过举办节庆活动达到发展的目的,而且节庆活动的运作也要走产业化道路。因此政府要把举办节庆活动做为经营节庆产业来抓。最终达到繁荣经济,弘扬文化,活跃生活,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目前我们在抓节庆活动方面作的还很不够,唯一有影响的就是一个武当国际武术节,还有中华母亲节、中华诗经节、中华恐龙节、道教节、调水节等一大批有深厚文化内涵、有重大国际影响、有强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重大节庆活动还有待于我们挖掘、开发和利用,打造节庆产业。如果能达到月月(或季季)有节庆、县县有活动,必将对全市的旅游产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6、文化内涵是灵魂。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则是对文化的叠加和放大。旅游的竞争,其实质就是文化的竞争。十堰地区文化底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几乎包涵了古文明的全部因素,被专家学者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深入发掘这一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认识这一区域内历史文化的价值,对于厘清中华民族的起源、理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传承的脉络,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整体形象,扩大对外影响,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7、创新机制是动力。发展旅游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要有改革的精神、开放的思维、超常规的工作方式和国际化的视野,整合旅游资源和相关部门职能,强化政府对旅游资源的垄断和宏观调控能力,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生态补偿政策、土地利用政策、财税支持政策和发展激励政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创新旅游开发和经营机制,推动景区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分离,采取灵活多样、互惠互利的方式,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既要保证政府的调控权和管理职能,又要保障投资主体的经营权,还要维护好集体、群众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和促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8、加强区域联合、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是途经。在现代新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同时更重要的也是合作经济,因此“竟合”就成为区域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只有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和旅游产业的内在规律,加强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统筹建设交通网络、统筹开发重大旅游项目、统筹对外推介和招商引资、统筹开展大型旅游活动,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消除市场分割,实现资源共用、客源互流、市场共建、信息互通、文化互融、节庆互动、利益共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协作关系,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形成大资源、大市场、大旅游、大发展的格局。这种“竟合”关系不仅仅是与周边省市和景区,也包括十堰市区内的各县市。
     9、宣传促销是手段。宣传促销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旅游、旅游,说到底就是要有游客来游览、游玩。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不断提升十堰旅游的整体形象,才能把天南海北的游客吸引过来。这种宣传,既是对景区形象的展示,也是一个区域内整体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展示。是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的重要手段。要采取现代化、市场化的手段,努力把十堰的旅游产品推出去,把市外的游客引进来。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旅游宣传促销机构,政府、旅游市场主体和各种行业协会既要各负其责、发挥作用,又要探索建立连动宣传促销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办、整体联动、市场运作的模式,认真策划旅游宣传主题,组织举办各种宣传促销活动,积极搭建旅游行业对外宣传与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创新宣传促销方式,不仅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而且要整合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对外交流、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等各种活动,拓宽宣传渠道,通过举办各种节会和活动,全方位宣传推介十堰的旅游,扩大十堰旅游的知名度。
    10、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强市为目标。十堰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精品名牌众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都很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大有可为而且也必须有所作为。当前,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大政方针已定,而且把十堰定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级。市委市政府也作出了《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大办旅游,办大旅游,力争用三至五年,确保全市的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和旅游从业人数三个翻一番,把十堰打造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的战略目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个目标上来,真正树立起“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旅游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旅游的大发展;就必须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确保到201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800万人,旅游总收入80亿元以上,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使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跨越!(作者:市旅游局副局长、竹山县旅游局局长)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